摘要: 聚藻区高有机负荷表层底泥已被证实是西巢湖黑臭频发的主要因素,但能否借鉴像控制湖泊内源污染的翻耕方式对黑臭 进行预控,则有待于与过程有关的试验研究. 基于湖泊底泥再悬浮特征和耕作性能设计的底泥翻耕措施,借助能够模拟湖泊风浪 与沉积物再悬浮的大型装置,通过藻体堆积诱发试验,研究黑臭诱发过程中上覆水水色,ρ( Fe2+ ) 、ρ( S2- ) 的动态,新生沉积物-水 界面底泥关键物化指标以及底泥间隙水 Fe、S 变化对底泥翻耕的响应过程. 结果表明: 1翻耕深度对黑臭影响较大,PT15( 15 cm 深度的翻耕处理组) 达到了对湖泛黑臭的控制,当第 8 ~ 14 天 PT2、PT5、PT10( 2、5 和 10 cm 翻耕处理组) ,CK( 对照组) 和 Blank ( 空白组) 相继发生黑臭时,PT15 上覆水主要致黑物质为 Fe2+ 和 S2- ,其质量浓度分别为 PT2、PT5、PT10、CK 和 Blank 的 68. 6%、 79. 5%、48. 1%、46. 7%、51. 3%和 75. 2%、65. 7%、57. 1%、74. 5%、75. 0%. 2PT15 可明显提升新泥-水界面对蓝藻堆积及缺氧环 境的耐受力,黑臭诱导模拟后,其底部水体及泥-水界面的 ρ( DO) 、Eh 和 pH 均远高于发生湖泛黑臭处理组,ρ( ∑H2 S) 却明显低 于发生湖泛黑臭处理组,表层底泥间隙水中 ρ( Fe2+ ) 为 0. 54 mgL,仅为发生湖泛黑臭处理组的 25. 3% ~ 33. 7%,ρ( Fe2+ ) 占 ρ( TFe) 的比例为 25. 2%,远低于发生湖泛黑臭处理组( 约 40. 0%) ,表层底泥中 w( AVS) ( AVS 表示酸可挥发性硫化物) 为 0. 51 μgg,仅为发生湖泛黑臭处理组的 14. 6% ~ 17. 2%. 研究显示,底泥翻耕作为一种底泥物理改良方式,对于聚藻区内底泥,因其将 有机污染负荷较重的表层翻转至了下层,阻隔了表层污染底泥中物质迁移供给和对厌氧微生物参与的控制,在藻体大量聚集和 死亡的水柱环境中可较好地阻止致黑致臭物的形成,有效控制了湖泛黑臭的发生.

底泥翻耕; 巢湖; 聚藻区; 黑臭控制

底泥翻耕; 巢湖; 聚藻区; 黑臭控制

底泥翻耕; 巢湖; 聚藻区; 黑臭控制

关键词: 底泥翻耕; 巢湖; 聚藻区; 黑臭控制           

安徽雷克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专营 技术背景 蓝藻磁捕 底泥洗脱 技术专利 等业务,有意向的客户请咨询我们,联系电话:0551-65360982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安徽雷克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XML


雷克环境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