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宁:新质生产力“赋能”环保装备
2024-06-21 来自: 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 浏览次数:175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该词也一跃成为社会热词。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环保产业从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环保装备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本身就是推动绿色发展的产业。
6月4日,为期两日的第七届长三角排水与污水处理研讨会在上海盛大召开。会上,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名誉会长王亦宁做了题为《新质生产力“赋能”环保装备》的报告,深刻地阐述了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下我国环保装备如何高质发展。
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

王亦宁首先结合环保装备行业介绍了新质生产力“新”在何处,以及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真意。他指出,新质生产力,核心要义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抓手是数字化和绿色化“两个轮子一起转”,要素在于强化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多维赋能。
当前,我国正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掌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应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针对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努力构筑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向高级化迈进。
王亦宁强调,深入推进数字化进程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深入推进数字化改进,到2025年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制造在全国工业企业基本普及。
第二阶段为智能化升级,到2027年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升级,数字化、网络化制造在全国工业企业基本普及,中国制造智能化走在世界前列。
随着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深度和广度日益提升。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底,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规模化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2%和77%。
工业机器人装机密度由2015年的每万名工人49台,飙升至2022年的每万名工人395台,是全球水平的2.6倍。2022年工业机器人产量44万台,装机量29.7万台,占全球总量的53.7%。全球排名从25跃升至第5。
近些年,我国加快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新模式新业态的任务。智能制造业生产模式从大规模流水生产线转向定制化规模生产,组织模式从竞争与垄断走向竞争与协同共享,产业形态从生产制造型向服务型转变。加快传统制造业技术迭代和质量升级,,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质量、管理协同创新,培育壮大质量竞争型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
王亦宁总结,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完善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降碳、减污、扩绿、增效,为环保装备赋能
王亦宁指出,近年来,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战略决策,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加快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和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制造业产业链创新成果,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聚焦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需要,鼓励创新技术落地,相继出台了《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装备目录(2023年版)》《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2021)》《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2024年版)》等政策方针,在鼓励原创性、颠覆性新技术的同时,通过需求导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应用推广一大批先进适用的绿色低碳技术。

王亦宁指出,十一五”至“十四五”这20年间,环保装备制造业实现了高速发展。总的来讲,在一系列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环保装备制造业保持了年平均10%以上高速增长,超过机械工业平均水平,制造能力和制造水平显著提升,已经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十一五”,环保装备制造业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工业总产值复合增长率超过27.23%,是增速较快的五年。“十二五”环保装备制造业复合增长率达到 22.67 %,增速有所放缓,“十三五”,环保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9600亿元,环保装备制造业复合增长率为9.38%。增速先高后低,2022年同比仅增长2.2%。环保装备增速进入拐点。“十四五”以来,受国内外环境及疫情影响,全行业普遍出现了增速放缓、市场萎缩 ,利润下降、资金紧缺、人才流失等困难,环保装备制造业复合增长率仅为 3.69%,低于机械工业平均增速。今年一季度首次出现5%的负增长,行业经济下行趋势明显。

智能制造为传统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新思路、新动能,在提升产业效率的同时能够有效减碳降污,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对传统工艺、传统产品实施绿色低碳改造,合力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摆脱传统增长方式,实现行业转型升级。
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效,其中增效尤为关键。通过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大幅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创建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政策驱动环保装备高质量发展
环保装备制造业是节能环保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产业支撑,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保障。2022年1月21日,工信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明确了环保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目标、核心任务、保障措施。
此后又出台多项政策。2023年8月,工信部、发改委、国务院国资委发布《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平等参与企业招标投标活动的指导意见》;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2024年4月,市场监管总局、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制定《中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检测评定管理办法(试行)》;5月,工信部公告《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2024年版)》,为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要任务。

王亦宁指出,以上四项政策中,与“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直接相关的就有两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是指国内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拥有知识产权、尚未取得明显市场业绩的装备产品,包括整机设备、核心系统和关键零部件等。这些政策的提出,显示了“首台(套)”内涵、外延的重大变化。
王亦宁还总结了目前国家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发展的五大政策:
1.政府采购支持:支持各级财政资金采购首台(套)指导目录下的设备;
2.央企、国企采购支持:鼓励国有企业通过招标投标首购、订购创新产品和服务;
3.招投标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参与招标投标视同满足市场占有率、使用业绩等要求;
4.保险支持:对已投保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一般不再收取质量保证金;
5.财政支持:政府采购、产业基础再造、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等财政资金优先支持首台(套)重大装备。
这些政策,从多个方面扶植和鼓励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营造必要的政策环境,对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CTDrNy8kaWM4q2EjLri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