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聚焦:底泥洗脱技术助力北京凉水河生态复苏
2025-07-16 来自: 安徽雷克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30
7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千年凉水河 今朝焕新颜》。文中报道了北京市有关部门在加强控源截污的同时,采用雷克环境底泥洗脱技术,有效削减内源污染、改善水体生境、促进生态恢复,助力凉水河由“臭水河”到“生态河”的华丽蝶变。如今漫步河岸,当地群众常说:“以前路过得捂鼻子,现在能坐下来钓鱼了。”
凉水河作为开凿于隋代的千年河道,发源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流经海淀、丰台、大兴、通州等区后汇入北运河,全长约68.4公里,是北京南部城区重要的排水和泄洪通道。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大量污水直排入河,导致凉水河污染严重,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每到夏季,底泥厌氧上泛,黑臭异味刺鼻,被沿岸居民无奈地戏称为“臭水河”。
凉水河治理前
2013年起,北京市启动凉水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将控源截污作为要点,从源头掐断污染。为消除沉积污染,北京市水务局摒弃传统清淤方式,创新采用底泥洗脱技术治理内源污染。2017年开始,雷克环境对南四环以下13公里重污染河段,按自上而下的顺序分步开展底泥洗脱作业。治理后,不仅大幅削减了底泥中的有机质、氮磷营养盐及水体悬浮物,消除了水体黑臭现象,而且金鱼藻、轮叶黑藻、眼子菜等原生沉水植物大面积恢复生长,植被覆盖率达到70%以上,黑天鹅等鸟类也时常现身,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实现了从黑臭水体到草型水体的生态跳转。因成效显著,该项目于2018年荣获“北京市水利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20年入选全国首批17个河湖示范段,并斩获水利部“大禹奖”。
凉水河治理后
底泥洗脱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余增亮、冯慧云团队针对河湖污染构成和释放特点研发的原创技术,由雷克环境投资实现产业化。其基本原理是“二次分离”:一是通过物理扰动使沉积物中胶体细颗粒与粒径较大的无机颗粒分离,无机大颗粒重力沉降、原位覆盖,构建稳定的泥水界面;二是通过絮凝沉淀实现固液分离,絮凝污染物转移上岸干化应用,清水回流河湖,着力提高水体透明度,满足沉水植物生长对光照和基质条件的需求,进而改善水体生境,促进生态恢复。
与传统“清淤、调水、种植”的生态恢复“三步法”相比,底泥洗脱技术实现“淘洗去污、生境修复、自然恢复”的同步完成,具有基于自然、经济有效、易于推广的鲜明优势。实践证明,底泥洗脱技术是河湖内源污染治理重大创新,是水生态恢复的重要基础性技术,必将为加快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重要力量。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yR7iwzLjXvaeBMwtgE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