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生境、恢复生态,助力建设美丽中国 ——《污染湿地底泥洗脱技术标准》通过专家审定
2025-08-03 来自: 安徽雷克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21
8月3日,中国林学会组织专家在湖北荆州洪湖市召开《污染湿地底泥洗脱技术标准》审定会。专家组一致认为,底泥洗脱是湿地生境修复、生态恢复的先锋技术,建议通过标准加快推广应用,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贡献!
底泥洗脱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余增亮、冯慧云团队针对水体内源污染构成和释放特点研发的原创发明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二次分离有效去除水体悬浮物、提高透明度,着力构建稳定的泥水界面,为沉水植物的自然萌发创造有利的生长环境。目前,该技术已在全国14个省(直辖市)开展工程化应用,其中北京凉水河生态治理荣获水利部2020年度“大禹科技奖”。
经过底泥洗脱技术治理后的北京凉水河
根据通用的粒径分类法,河湖沉积物分为砾石、砂石、粉砂、黏土四大类。其中砾石、砂石因粒径相对较大,在水体中属推移组份;粉砂粒径在62.5~4微米之间,黏土粒径则在0.4微米以下,主要由有机质、颗粒态营养盐和无机微粒构成,学术界统称为“胶体细颗粒”,在水流、风浪、鱼类扰动及厌氧条件下极易悬浮上泛,影响水体透明度,属水体悬浮组份。
“水环境治理、水生态恢复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去除悬浮物、提高透明度,这是生态恢复的先决条件。”雷克环境董事长吴敬东介绍,“底泥洗脱通过‘淘洗’方式有效去除悬浮物、提高透明度,通过光合作用‘唤醒’沉睡的生命,促进沉水植物的萌发生长,成功实现内源污染削减和水体生境修复的技术耦合,是目前能够快速提高透明度的治理方式,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主要分为河流、湖泊、沼泽、人工湿地以及近海与海岸等5大类。湿地作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目前,我国湿地面积稳定在5635万公顷以上,拥有82处重要湿地、58处重要湿地以及1205处省级重要湿地,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气候变化等诸多因素作用下,一些湿地生态退化,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科学治理、有效治理。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余增亮团队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提出了“底泥洗脱”的创新思想,为湿地生态修复提供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林学会组织编制《污染湿地底泥洗脱技术标准》,目标是通过标准加快推广,为保护大美湿地、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贡献!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和嘉宾实地考察中建三局绿投公司和雷克环境联合实施的洪湖底泥洗脱生态修复试验现场,对项目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经底泥洗脱技术治理后的洪湖示范区,水草繁茂,内外隔差异明显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7MPCX7Rv06xu48nDT-N8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