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美丽河湖 守护新安之源
2025-11-12 来自: 安徽雷克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33

《中国环境报》(2025年11月12日 第07版)
安徽雷克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雷克环境)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专精特新企业,同时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达成深度技术合作,为水环境治理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业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雷克环境聚焦河湖蓝藻治理与内源治理两大关键痛点,以“蓝藻磁捕”与“底泥洗脱”两大核心技术为支撑,构建起标本兼治的水环境治理体系。其中,蓝藻磁捕技术具备有效快速、藻水同治、出水清澈的优势,底泥洗脱技术则实现科学清污、修复生境、成本可控的突破,两项技术互补形成治理闭环,在产业化实践中打造了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应用案例。
在蓝藻治理领域,蓝藻磁捕技术入选生态环境部《2019年污染防治技术目录(水污染防治领域)》,配套的水上移动式藻水分离磁捕平台(蓝藻磁捕船)入选《2019年安徽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名单》,现已在巢湖、太湖、滇池等国内湖泊水域规模化开展除藻作业,治理效果显著。
在内源治理领域,底泥洗脱技术被水利部列为水利实用技术,并在全国推广,目前应用范围已覆盖全国14个省(直辖市)。依托这项技术实施的北京市凉水河底泥洗脱暨生态恢复项目,凭借突出的技术创新性与工程实用性,荣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颁发的科技进步奖,成为行业标杆案例。
项目概况
安徽省黟县宏村周边水体涵盖奇墅湖、南湖、羊栈河、虞山溪,是新安江支流横江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备用饮用水源、旅游观光、水力发电等多重功能。由于长期受水体污染物累积影响,部分区域底泥有机质含量偏高,加之河湖坡岸生态屏障功能不足,农业面源污染与生活污水持续汇入,导致水体中氨氮、总磷等指标波动,尤其在夏季高温强光条件下,存在藻类增殖与富营养化潜在风险,影响水体感官与水质安全。
黟县党组织委员会、政府高度重视宏村周边水环境治理工作,明确要求采用有效技术进行科学治理、科学治理,切实提升宏村旅游资源品质,改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障新安江流域水生态安全。黟县生态环境分局积极组织专家调研论证、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成功争取水污染防治资金,为项目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5月,雷克环境联合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标黄山市黟县宏村周边水体风险防控与生态修复EPC项目(以下简称项目)。雷克环境秉持“生境修复—生态重构—水质提升”的系统治理思路,科学实施底泥洗脱以改善水体生境,同步优化水生态系统结构,修复湖岸缓冲带生态屏障,构建水生植物群落,强化常态化运维管理。通过一系列措施,致力于将项目打造成为美丽河湖建设示范工程。
项目实施后,奇墅湖藻类增殖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水体透明度较治理前提高40厘米以上,底泥有机质削减率超过60%,水质全年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实现了水质改善与生态恢复的良性循环,为黟县水环境提升、水生态恢复与水资源保护提供了有益经验。
底泥洗脱机在奇墅湖作业
项目目标
项目坚持“内外并重、由表及里、标本兼治”的治理理念,聚焦两大治理任务:一是在入湖河流及库尾湖湾实施底泥洗脱,实现底泥有机质削减20%、水体透明度提升30厘米的生境改善目标;二是通过建设入湖河流及湖泊坡岸缓冲带、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确保入湖河流水质全年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湖泊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Ⅲ类标准及以上,从根本上遏制水体富营养化风险。
技术分析
一、底泥洗脱技术
底泥洗脱技术是针对河湖内源污染特征研发的原创技术,实现了内源污染削减与水体生境修复的技术耦合。其核心原理为“二次分离”:首先,通过物理扰动使沉积物中有机、无机复合体的颗粒分离,使大颗粒无机泥沙原位沉降;随后,通过絮凝沉淀完成固液分离,分离出的清水回流河湖,细颗粒污染物转移上岸并进行资源化利用。
这项技术以“淘洗”方式去除底泥有机质、氮磷营养盐及水体悬浮物,有效提高水体透明度,构建清晰稳定的泥水界面,为沉水植物自然萌发和健康生长创造适宜的光照与基质条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形象地将其比喻为“淘米”技术,“如同淘米一般,洗去杂质,留下洁净米粒,相当于为污染的河流‘洗洗澡’。”目前,底泥洗脱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河湖、水库、近海及城市景观水体的内源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领域。
二、三级湿地系统
为应对奇墅湖上游外源污染,项目结合区域地形与汇水特征,在奇墅湖入湖口构建三级人工湿地生态屏障,种植沉水、浮水、挺水植物立体群落,通过多级拦截与自然净化,有效改善入湖河流水质,丰富滨水景观,绘就“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
同时,依据岸线保护要求,项目在奇墅湖库尾及湖湾区域新建坡岸生态缓冲带,有效地拦截、吸附、降解了周边径流污染,并实施水域生态修复工程,新增挺水、浮水、沉水植被共计22.36万平方米,逐步构建结构完整、功能稳定的水生态系统。
三、藻水气浮分离技术
为防范季节性蓝藻滋生风险,项目采用雷克环境自主研发的新型除藻利器——藻水气浮分离船,开展蓝藻应急打捞防控。气浮分离船运用“絮凝+气浮”一体化工艺,实现藻水分离。气浮船主体与两艘智能围隔牵引船协同作业,通过牵引围隔聚集约300平方米水域的蓝藻,将富集藻水泵吸输入气浮装备,经快速絮凝、有效分离、藻泥压滤等工序,清澈尾水持续回注河湖。
这艘船的日处理高浓度藻水能力达500吨,作业面积5万平方米—8万平方米,不仅能有效去除蓝藻,还可大幅削减水体氮、磷营养盐,集蓝藻打捞、内源削减和清水回补三大功能于一体,目前已在国内多个水域成功应用,除藻效果显著。沿岸群众赞叹道:“吞进蓝藻,吐出清水,处理效果一目了然。”
项目优势与工程创新
一是系统治理,标本兼治。藻华防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急打捞仅为权宜之计,治本之策在于内外并重、泥水共治、修复生境、重建生态,推动水体由“藻型”向“草型”转变。
为实现奇墅湖藻类增殖风险防控,进一步改善水质和恢复生态,项目通过在入湖河口及湖岸新建坡岸生态缓冲带,有效拦截农业面源与地表径流污染;对入湖河流、奇墅湖库尾及湾区实施底泥洗脱,改善水体生境;系统构建水生植物群落,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促进河湖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二是科学有效,靶向施策。水环境治理的核心在于恢复水生态,而生境修复的关键在于去除悬浮物和提高透明度。研究表明,内源污染主要由底泥有机质和水体悬浮态胶体“云团”构成,河湖底泥有机质含量通常为5%—10%,重污染水体可达20%以上。
传统清淤主要清除无机泥沙,难以有效去除悬浮污染物,且会降低湖床高程,缩小水体“透深比”,减弱光照强度,增加生态修复难度。底泥洗脱技术则有效“清污”,有效去除悬浮物、提高透明度,为沉水植物生长创造条件。
此外,项目通过投放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和螺、蚌等底栖动物实施生物调控,形成一套技术“组合拳”,确保治理成效。
三是长效运维,建管结合。常言道:“三分建,七分管”,运维管理是保障治理成果长效稳定的关键。项目设置三年运维期,雷克环境通过常态化底泥洗脱作业持续清除沉积污染物,努力实现污染负荷动态平衡,并结合植被管护、水面保洁与生物调控等综合措施,系统维护河湖生态健康,确保水质“长治久清”。
效益分析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经系统治理后,核心水域奇墅湖藻类增殖风险已基本消除,水体透明度由治理前74厘米提升至121厘米,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部分时段可达地表水Ⅱ类标准;通过底泥洗脱,共清除细颗粒污泥9225立方米(含水率95%),压滤泥饼量1599吨(含水率50%)。据测算,泥饼有机质含量为89.3克/千克、总磷1.02克/千克、总氮1.68克/千克,累计清除有机质142.79吨、总磷1.63吨、总氮2.68吨,内源污染负荷大幅削减。新建湖滨生态缓冲带3.21公里,恢复沉水植被3.23万平方米、浮水植被0.88万平方米、挺水植被6.37万平方米,预计年均削减入湖化学需氧量22.05吨、氨氮2.21吨、总磷0.35吨。
项目实施显著改善了宏村周边水体质量,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逐步形成健康稳定的水生态系统,进一步强化了奇墅湖在气候调节、水土保持及景观美化等方面的生态功能,综合生态效益显著。
经济价值充分显现。相较于传统“清淤疏浚—水质调理—植物种植”治理模式,底泥洗脱技术实现了“靶向治疗”。这项技术有效去除悬浮物、提高透明度,为沉水植物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创造条件,从源头降低治理成本。此外,这项技术从物理扰动、絮凝沉淀到泥水转运、污泥压滤,实现全程闭环运行,污泥产生量仅为传统方式的1/20,压滤干化后的泥饼可作为绿化种植土,实现了资源化利用。
项目的实施,成功推动了河湖治理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将生态“碧水”转化为文旅“活水”。治理后的宏村周边水体生态与景观功能显著提升,明显提高了区域旅游资源品质。奇墅湖三级湿地已成为游客青睐的“网红打卡地”。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了更多游客,直接拉动旅游经济增长,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生动诠释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社会效益有效提升。项目实施有效防控了奇墅湖藻类滋生风险,切实保障备用饮用水水源安全,筑牢新安江流域生态屏障。新建的三级湿地、坡岸缓冲带及水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场景,提升宏村周边公共空间品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与游客旅游体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项目在建设与运维期间,注重宣传引导,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升。此外,项目为黟县乃至新安江流域水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路径与工程示范。
作者:柳安宜 李家旺
来源:中国环境报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1zj9O8t1QU3snqb6mfQa0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