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生境 恢复生态 助力建设美丽中国——雷克环境亮相2025青岛水大会暨水展
2025-07-07 来自: 安徽雷克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26
“目前全国普遍采用清淤、疏浚的办法治理河湖内源污染。这个报告让我们醍醐灌顶,生态恢复应当着力清除水体悬浮物、提高透明度,而不是疏挖以无机大颗粒为主要组份的沉积物。”在刚刚结束的青岛水环境大会“河湖水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启”专题论坛上,与会代表在听取雷克环境吴敬东董事长《河湖内源治理暨生境修复实践与创新》报告后深有感慨地说,“雷克环境的实践探索和技术创新巅覆了传统认知,准确定义了生境修复的要义与内涵。”
吴敬东董事长指出,在水环境治理方案编制和治理实践中普遍沿用清淤疏浚、水质调理、植物种植传统“三步法”,不仅背离了生物生态学的基本规律,而且助推生态项目的过度工程化,给地方政府造成巨大浪费。正因其违背自然、投入过大、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群众把一些项目呈现出的生态效果戏称为“盆景技术”、“盆景式治理”。
吴敬东董事长结合多年治理经验,鲜明提出“水环境治理最终目标是实现水体生态转型、生态转型重要的标志是恢复沉水植被、恢复沉水植被基本的要求是改善水体生境、改善水体生境关键的环节是提高水体透明度”。他详细介绍,根据通用的粒径分类法,粒径较小的河湖沉积物分为砾石、砂石、粉砂、黏土四大类。砾石、砂石因粒径相对较大在水体中属推移组份;粉砂粒径小于62.5微米、大于4微米,而黏土粒径均在4微米以下,这两类沉积物则归属悬浮组分,在水流、风浪、鱼类扰动和厌氧状态下极易悬浮上泛,影响水体透明度。水环境治理特别是水生态恢复要着力去除水体悬浮物、提高透明度,最终实现以太阳能为驱动力的生态完整性恢复。
洪湖示范区内外对比鲜明,沉水植物生长茂盛
底泥洗脱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余增亮、冯慧云团队针对河湖内源污染构成和释放特点研发的原创技术,旨在削减内源污染的同时改善水体生境、恢复沉水植被,是目前内源治理各种方式中能够快速大幅度提高水体透明度的先锋技术,成功实现“淘洗去污、生境修复、自然恢复”同步完成,具有基于自然、易于推广的鲜明优势。实践证明,底泥洗脱技术是河湖内源污染治理重大创新,是水生态恢复重要基础性技术,在美丽中国建设伟大事业中将会做出贡献。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7IBeoghoXcejZ-Pw9AWcLA